中科院大學來成都辦學 選址天府科學城



制圖/楊仕成

簽約儀式現場。

海外高層次人才將成都作為成果轉化首選之地。
富士通分離式冷氣4坪|富士通分離式冷氣6坪

成都京東方第六代柔性AMOLED系列產品。
富士通分離式冷氣8坪|富士通分離式冷氣10坪



科技強,產業強。瞄準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聚焦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和構建創新生態鏈“兩大方向”,加快推進產業功能區校院企地發展共同體、創新源頭供給改革、高新技術服務業“三大重點”,成都已經在路上。
5月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簽署共建新型科教創產融合發展聯合體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國科大成都學院。這傢“國字軍”高校的落戶,將圍繞成都重大戰略需求,建立多元化研究生培養體系,2030年在校學生規模達3000人,為成都建設全國科技中心,輸送重要力量。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研究生教育為主
力爭2020年完成建設
“中國科學院大學作為中國科學院科教融合的核心載體,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擁有雄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國科大相關負責人在簽約儀式上表示,此次國科大成都學院選址天府新區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功能區,位於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項目附近,首期將新建綜合教學大樓、圖書館、學術交流中心、教育管理樓等基礎教學設施和學生公寓、食堂、學生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共計約8萬平方米。“該項目力爭至2020年完成基礎教學園區建設,至2025年在校學生規模達1500人,至2030年在校學生規模達3000人。”該負責人介紹,自2016年以來,成都市與中國科學院以天府新區為重點區域,積極拓展合作,加強國傢戰略科技力量與地方創新發展的深度對接。同時,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本部、光電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有機所、成都計算所、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七傢單位將整體遷建至天府科學城,打造中國科學院成果轉移轉化大平臺。

“國字軍”高校能給成都帶來什麼?
圍繞成都重大戰略需求培養人才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瞭解到,國科大成都學院將遵循國科大“科教融合、育人為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傢”的辦學理念,圍繞成都市重大戰略需求,以中國科學院院屬成都地區科研機構的光電技術、生物、山地災害與生態環境、化學、計算機科學、圖書情報等優勢學科為基礎,探索學研產協同創新和軍民深度融合的培養模式,建立多元化研究生培養體系,定位為一所多學科交叉融合、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影響力的科教融合學院。富士通冷氣12坪|富士通變頻冷氣12坪
國科大成都學院項目的簽約,將有力提升成都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於吸引更多高教資源、科研機構、科技人才在成都聚集,讓創新要素聚合裂變,激發創新發展內生動力,助推成都高質量發展。
“國科大成都學院由國科大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牽頭承辦,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有機所、成都計算所、成都文獻情報中心聯合承辦,為國科大直屬二級學院,同時也是地方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一期將依托光電所和成都計算所建設光電學院,依托成都生物所和成都有機所建設生命科學學院,依托成都山地所建設資源與環境學院,建設為中國科學院在蓉研發機構服務的創新創業學院和為社會服務的繼續教育學院。同時,為助力天府新區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功能區建設,結合天府新區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建設人工智能學院。
下一步該學院將積極整合中國科學院及國科大科研資源,結合成都產業發展方向,建設集成電路學院等特色院系。

成都科技優勢
創新研發活躍度居同類城市首位
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建設創新驅動先導城市。根據國傢知識產權局發佈的《專利導航成都創新發展質量分析評議報告》,成都創新研發活躍度居同類城市首位,平均每位研發人員一年參與兩次發明創造。此外,創新發展競爭力指數在同類城市中排名第二。
今年1月,2017年度國傢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成都斬獲頗豐。由成都市主持和參與完成的27個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傢科學技術獎勵,1人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獎數量占四川省總獲獎數量的90%。
緊盯世界科技前沿,紮實開展創新創造。2017年度國傢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成都創新創造”成果綻放,僅僅是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的一個聚像。去年,成都市市場主體數量同比增長42%,達到46.4萬傢;科技型企業數量2萬傢,同比增長55%,準獨角獸企業31傢。

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
科技成果轉化交易額再創新高達523億
激活創新源泉。成都通過召開系列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工作現場會,讓多個校院企地合作項目在蓉落地落實。由此,成都的校院企地合作迎來瞭一種全新的夥伴關系——涉及產業園區發展規劃、運營管理、招商引資等更深層次合作,初步構建形成校院企地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校院企地成為“城市創新合夥人”。
激活創新主體,成都市還統籌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雙一流”大學達到8傢。同時細化落實在蓉“雙一流”大學“2+6”戰略合作協議,大力引進北大、清華、哈工大等高校在蓉發展,構建校院地協同創新體系。成都市還佈局規劃建設10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主承接區,“環川大知識經濟圈”“電子科大一校一帶”“環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設,帶動高校及社會資本投入超8.75億元,總面積超50萬平方米。
去年,成都市科技成果轉化取得實質性突破,技術交易額再創新高,達到523億元,增長12%。顯然,成都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已為未來經濟發展積蓄起強勁動力。

成都構建創新生態鏈
專利申請量位列副省級城市前三
創新驅動的核心,來自知識產權的助推。去年,成都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聚力創新發展,獲批國傢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國傢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國傢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試點城市,專利申請量位列副省級城市前三,知識產權發展取得新突破。
同時,成都出臺《關於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傢中心城市產業能級知識產權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提出設立不低於20億元的知識產權運營基金等十條具體政策措施,覆蓋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服務全鏈條,支持力度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全市知識產權工作穩中有進。
除瞭系統化的創業創新政策構成的“軟件”,眾創空間和雙創基地這樣的“硬件”,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創業的各種奇思妙想,隻能來自市場主體,來自創客們的實踐。去年,全市新增創新創業載體36傢、面積51萬平方米,建成各類創新創業載體260傢、總面積1654萬平方米。其中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為171傢,面積540萬平方米。天府新區、新希望集團入選第二批國傢雙創示范基地,總數達到5傢。
推動科技成果轉換,成都不斷創新。去年9月,成都舉行的2017年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現場上,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單位的科技成果“三權”改革聯盟在成都成立。包括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等12傢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成為其首批成員。聯盟通過搭建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交流平臺與服務平臺,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創新驅動發展
“智造”產業生態圈加速構建
技術市場的火熱程度,往往折射出一個地區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程度。創新要素供給,融入產業生態圈“大循環”,重塑產業生態體系,科技才能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融入產業生態圈“大循環”,加速帶動新型產業形成。去年,成都市制定實施《成都市科技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2017-2020年)》,啟動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都創造”領軍企業梯度培育三大工程。同時編制《成都市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7-2022年)》,推動高新技術服務業在天府新區鹿溪智谷、成都高新區聚集發展,在大數據、石墨烯、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領域組建瞭10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
融入產業生態圈“大循環”,加速帶動新經濟新業態形成。成都市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委,提出發展“六大新經濟形態”、培育“七大應用場景”,推動工藝流程、產業場景、創意設計和生產要素組合再造,著力打造一批新經濟聚集區。同時編制虛擬現實、大數據、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5個產業技術路線圖,明確成都技術比較優勢和產業升級主攻方向。格羅方德晶圓制造基地、紫光IC國際城、京東方6代線等一批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快。
數據顯示,國傢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473傢,同比增長17.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374.77億元,同比增長11.8%。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成都“智造”產業生態圈正加速構建。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賴芳傑


arrow
arrow

    gee048mq6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